所谓绳索救援,顾名思义即是一项利用结实长绳与多功能扣锁进行各类操作,完成对被困人员搜救的技术。在大受欢迎的写实电视节目《荒野求生》中,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就曾利用自制的绳索与有关技术,跨越了悬崖峡谷的围堵。而今,随着爱好户外旅游人数的增多,野外遇险的情况激增,许多官方及民间救援组织对于安全性高、流程便捷的绳索救援技能也越发重视。
12月中旬,第四届全国绳索救援应用技能交流大会在衢州举办,全国各地十余家顶尖的户外探险组织、陆地搜救队都汇集在了烂柯山景区一线,本报记者也前往现场一探绳索救援的究竟。
“绳索救援一般适用的是大型机械或大量救援人员难以到达的场景地段。”交流大会的承办方、衢州市登山运动协会秘书长王勇介绍,“别看我们不过是用了些绳索,但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每一步都最重要。绳索救援的操作形式多样,以绳子数目来区分就有SRT(单绳技术)、DRT(双绳技术),再加上要使用到各式功能的扣锁装置,对于救援人员的技术实操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极高。此外,有时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在施救过程中陪伴伤员,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安抚。”
一位驴友不慎跌落谷底,身受重伤且不能动弹——这是比赛现场的悬崖救援模拟场景。在接到“伤员”求救信号后,救援队立即分成两组,一组位于悬崖上方,利用山体岩石或坚实树木建立数个固定点,依次架设安全绳,并将救援绳索送至崖底;另一组队员则通过崖降来到“伤员”身边,检查伤势并实行应急医疗措施,将“伤员”转移至救援担架,运输伤员脱离险境。
这种救援方式展现的是“悬崖上升下降”技巧,主要用到了“垂直提升”、“横向转移”、“伤员释放”等多种专业方面技术。不包括设立固定点的时间,现场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最短只花了6分钟左右便完成了这次对崖底被困人员的救援工作。
记者在烂柯山观看的另一个模拟救援场景是:驴友失足滚落至落差为10余米的谷底,摔成重伤,救援人员需从山谷上方降落,将“伤员”固定在救援担架上,其他救援人员拉动绳索,将吊有“伤员”的担架运送到安全区域。其间因为地势凸起或植被阻碍,至少还需要一名救援人员在担架沿坡上升的途中保证伤员的人身安全。这一种绳索救援展现的则是“崖降救助伤员”的技巧,用到的是“斜向向上提拉”技术。因为良好的地形适用性与较低的操作难度,这一绳索救援方式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在运用绳索实施救援的情况中比重达到了90%。
曾经参与国家级救援的中国(重庆)陆地搜救基地的顾问教练郑凯和记者说:“绳索救援的用途还有很多,比方说洪涝灾害时解救受困人员可能会使用横渡架设技术,将物资通过绳索运动到对岸,或者将受困人员通过绳索紧急转移出来;以受伤驴友被困落差极大的峡谷为例,假如他所在的位置并非靠近崖壁的位置,我们就会用绳索联结两端,放松绳索让它降至谷底,接着在该绳索的中间放置另一段用于搬运伤员的绳索,最后将联结山体两端的绳索收紧,利用绳索的张弛作用完成伤员运输。”
“浙江以丘陵地形为主,多山也多洞穴,旅游基础设施完善,适合各类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正因如此,如今省内长时间坚持户外运动的驴友群体已经颇具规模。不久之后,以驴友为主导的徒步、探险、攀岩等户外运动非常有可能会成为浙江未来一种全新的主流旅游模式。”王勇谈到,“不过,户外运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一旦缺乏基本知识或准备不够充分,驴友遇险的几率就会大幅度的提升。浙江很多景区,并不利于直升机或大量救援人员搜救工作的展开,这时候绳索救援就会派上大用场。”
去年6月1日,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新林村的11名小学生结伴爬山,却被困在了一座坡度约为70度、高近50米的悬崖上,陷入了上下两难的境地。为救孩子们脱困,两名救援人员带上安全绳索爬上斜坡至学生被困的位置,将绳索固定在悬崖的大树上后往下放,随后其他救援人员利用绳索爬上斜坡,每隔3米站一人,利用接力的方式将孩子们逐一吊放至地面。这是一次成功的绳索救援案例。
据记者了解,中国大陆的绳索救援技术应用从2008年左右方始起步,随即就迅速在驴友遇险、洪涝被困等应急事件中大显身手,目前的绳索救援团队主要由专业搜救队伍以及民间志愿团体组成。其中,专业搜救队伍以公安消防部队和应急陆地搜救队为主,而民间支援团体则以社会上的一些登山专业技术人员、洞穴探险队伍、红十字会救援队组成。
在浙江省内,处理户外遇险情况的主要是消防救援部队,有时也会邀请民间志愿团体提供对应的技术支援。在交流大会的现场,记者见到了衢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的代表官兵——因为此次大会上“中国(重庆)路搜基地”、“重庆ARK(方舟)应急救援队”、“登封户外救援队”等业内赫赫有名的队伍都来到了现场进行技术展示,消防支队的官兵们也忍不住过来交流学习一把。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省内所有地市的主要消防部门均已配备了绳索救援所需的装备,随着户外旅行项目的流行,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相关训练,那么绳索救援肯定能为浙江发展户外运动旅游产业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