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助力冬奥备战——“中国制造”成运动员训练“神器”

发布时间: 2024-06-17 作者: 新闻中心
新品:“硬核”科技助力冬奥备战——“中国制造”成运动员训练“神器”

46技术硬,93不要命!

  “人工智能”“风洞”“雪洞”“大转盘”……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这些都成为备战的热门词汇。科技慢慢的变成了提升中国冰雪项目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任务,共获104个小项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含4个需通过北京冬奥会其他小项成绩再确认的“赛中赛”小项),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助力。科技力量在中国冰雪健儿备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风洞”是科技冬奥的重要一环,原本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风洞实验室”如今被用来辅助运动员开展模拟训练和测试。风洞实验室是国际跳台滑雪界公认的训练“神器”。位于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的风洞实验室具备三个试验段。水平试验段可进行跳台滑雪助滑阶段运动员的阻力测量;与水平成11度的起跳试验段,能够保证运动员起跳时左右脚蹬地力的均匀性;与地面成32度角的飞跃试验段,大多数都用在运动员在空中的飞跃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空中保持最佳姿态和驾驭雪板飞行的平衡能力。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沈阳院区体育科技部部长王崇利表示,本风洞试验段最大风速42米/秒,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国内首座跳台滑雪专用风洞。

  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训练五部部长、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领队许高航介绍,传统的跳台滑雪训练十分耗时,一名运动员一天也就只能跳10至15次,每次飞行时间不过4至6秒。同时为了确认和保证运动员膝盖不受伤,不能通过多次跳台的方法迅速提升。国家队选手曾前往瑞典进行风洞训练,随着中国风洞设备的启用,中国运动员都爱上了国产风洞。中国跳台滑雪运动员宋祺武表示,风洞对自己的帮助特别大。“在真实训练中,如果失误可能要花费很久回到跳台,但在风洞中你可以迅速改善动作,学会更好的飞行动作,不仅训练时间长,还不受天气状况、季节影响。”

  河北承德坝上的国家雪上训练基地有两个世界首创,一个是“大转盘”,一个是“陆地雪洞”。越野滑雪是冬奥会基础大项,但中国的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不同坡度的拐弯技术。为了恶补短板,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更加多的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传统方式下,运动员只能利用户外天然坡度和弯度进行练习,但这样很难实现短期内多次重复训练。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室内滑雪圆盘滑雪滑冰机模拟设备制造完成,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圆盘倾斜并转动,为运动员全年在“真雪”模拟不同速度、难度的训练提供室内条件。这款滑雪“大转盘”直径达30米,由两万余个零部件组成,总重量约400吨,可以模拟倾角达正负18度的坡度、0-35公里/小时的拐弯,运动员可经由这种方式实现拐弯技术的快速提升。

  坝上训练基地内,在7.5公里越野滑雪赛道上选择难度最大的2.5公里段,加装保温气膜和制冷通风系统,形成闭环,实现全年“真雪”训练。这是目前世界第一个气膜保温封闭赛道,也是国内最长的“陆地雪洞”。“陆地雪洞”内部气温能保持在零下6摄氏度到零下8摄氏度。去年8月,2021-2022国际雪联越野滑雪FIS积分系列赛坝上站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在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国家集训队训练备战中,由北京理工大学团队设计、研发的抗阻与牵引训练装置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中心轴的快速转动,冰场上的牵引绳索加速回收。一名速度滑冰运动员弓背屈膝做出滑冰姿势,在绳索的牵引下极限加速,以超过个人实力的速度进入弯道,平稳地划过弯道冰面。它不但可以助力运动员进行速度、力量、灵敏性等体能素质的训练,还能以500次每秒的超高采样频率精准记录并实时显示时间、位置、速度、功率等运动数据,为教练员制定更加科学的训练计划提供量化的参考。

  在多支国家集训队,这样的“神器”还有很多,期待中国冰雪健儿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展现出顶配水平。(转自2月5日《中国体育报》16版)

  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