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五年城市格局不断打开,城市品位全方面提升。图为肇庆城区风貌。梁亮 摄
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95.1公里,全省排名第6,交通环境更为通达;端州府城复兴“小步稳走,步步提升”,肇庆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成形、城市功能初步显现;“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长效化机制持续优化……回顾肇庆这五年,城市格局不断打开,城市品位全面提升。
近年来,肇庆高质量构建“一带一廊一区”区域经济布局,充分的发挥面向大西南门户作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新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彰显中国特色、传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12月1日,肇明高速公路杨梅西江特大桥9号墩正式开钻,至此主桥五根水中墩已全部启动施工。据悉,肇明高速项目建成后,将使肇庆北部片区至中心城区车程缩短30公里,加强肇庆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联系。
重点交通项目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近年来,肇庆市把交通作为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先行工程和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打造大湾区一小时、广佛肇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三大交通圈”,初步构建起“一条黄金水道、一条快速干线、七条轨道交通、九条高速”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交通脉络立体对接大湾区、直通大西南。
2016年至今,全市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529.9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14435.71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95.1公里,全省排名第6,全面对接“三大交通圈”的高快速通道网越织越密。
广昆高速、珠三角环线高速、二广高速先行构建起肇庆高速公路路网的“四梁八柱”。汕昆高速、汕湛高速肇庆段先后于2018年、2019年建成通车,进一步织密肇庆东进和南下的高速公路网。怀阳高速肇庆段于2020年建成通车,使肇庆“千里文化生态旅游大环线日广佛肇高速全线贯通运营,开辟了广佛肇跨城高速新通道。历经6年谋划、两次路线亿元的肇明高速一期工程于2020年9月1日动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肇庆城区到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直连通道。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明白准确地提出打造肇庆东站、珠三角枢纽机场站两大枢纽,肇庆郑重进入航空+高铁“双枢纽”时代。
当前,肇庆提速增效,协同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在轨道交通主骨架布点架线、加速成形。目前,全市铁路里程达到336.1公里,比2016年增加50.6公里,密度提升至2.26公里/百平方公里。
贵广、南广高铁在肇庆东站交汇,使肇庆成为西南地区高铁进入大湾区的首站。广佛肇城轨于2016年建成通车,为实现广佛肇无缝对接、一体化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此外,肇庆不断强化与湾区核心城市的点对点通勤效率,肇庆每日往返广州高铁186趟、城轨19趟,往返深圳高铁23趟,往返珠海高铁5趟,往返佛山高铁114趟、城轨31趟,广佛肇城轨肇庆至佛山西区间基本实现公交化运营。
肇庆依江而生、因江而兴,西江、北江、绥江、贺江等主要河流流经肇庆辖区,其中西江流经肇庆市长度达225km。近年来,肇庆完成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3000吨级(一级航道)扩能升级工程,肇庆段全境达到内河I级(3000吨级)标准,北江千吨级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实现全线月,《肇庆港总体设计》获批。11月,肇庆与深圳盐田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一同合作开发肇庆港,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总投资约60亿元推动封开长岗、新港新基湾、高要金岗、德庆九市等7个港口码头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肇庆港货物吞吐规模和揽货、集散、中转能力,全力发展水水中转、江海联运,吸引过境船舶在肇庆港转运,打造成为中转枢纽港和重要喂给港。
在端州城区,游客白天畅游七星岩景区,晚上漫步星湖绿道、乘船夜游,入住岩前别致民宿,幸福感满满;
肇庆高新区,小鹏汽车、宁德时代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近年来,肇庆通过构建由城市经济产业(幸福产业)集聚带、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生态产业示范区三个功能区组合的“一带一廊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的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以差异化特色发展实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产业体系,优化各地发展路径,全市区域协调发展行稳致远。
在肇庆的部署中,由端州、鼎湖、高要城区、四会城区及肇庆新区西部等组成的中心城区,是全市建设幸福产业集聚带的主阵地。
当前,新区崛起、府城复兴“双翼齐飞”,“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加快构建,城市品质大幅度的提高。肇庆新区城市框架基本成形、城市功能初步显现,被省列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香港都会大学(肇庆)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古端州·新活力”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实施,府城保护与复兴微改造、肇福文化创意设计园、世茂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东进大道、阅江大桥、肇庆大桥(扩建)等建成通车,53条“瓶颈路”全面打通。
肇庆的短板在产业,希望和未来也在产业。作为肇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是“一带”和“一区”的转型升级引擎、创新驱动核心,将有力引领产业强市建设。
肇庆聚焦“4+4”制造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2+4+N”重大平台布局。五年间,肇庆高新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整车、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轻量化、充电设施、汽车后市场、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全面发展格局;四会新引进项目334个,总投资1256.56亿元,其中超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高要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4倍,汽车零部件、金属加工、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端州区总投资120亿元的风华高科高端电容和电阻项目首期竣工投产;肇庆新区加快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力打造产业新城。
肇庆将生态产业示范区作为“一带”“一廊”建设生态安全保障、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把生态产业打造为全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打造大湾区乡村振兴高地。
2018年,肇庆市提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611”工程,截至目前,肇庆已成功创建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投入资金25.96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103.3%;完工项目269个,完工率达91.5%。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省级专业镇26个、专业村174个,“一县(市、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当前,肇庆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高要区金利镇、四会市大沙镇成为省级中心镇试点;封开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工程。111个新农村示范村、5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7个乡村振兴“书记项目”示范镇创建成效初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9%。
2020年以来,肇庆成功摘得多块国家级“金字招牌”:1月8日,肇庆星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5A景区;10月12日,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10月20日,首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11月20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肇庆,一年内实现国字号“四大创建”。
初冬,星湖旅游景区落羽杉林进入最佳观赏季,每天游人如织,观叶赏湖。作为肇庆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星湖旅游景区一直深受广大游客青睐,创“5A”成功后,肇庆开启了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绿色是肇庆永久的底色和特色,也是最大的潜力和底气。肇庆市四个山区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将自然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创新开拓出系列户外文旅产品。结合其延伸能力强、辐射带动广的特点,肇庆发散“旅游+”发展思路,不断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从今年国庆黄金周旅游数据可见:10月1日到7日,全市接待游客287.4万人次,同比增长52.1%;全市旅游收入9.7亿元;全市酒店平均入住率为76.2%。肇庆文旅从短途观光游向多日深度游转变,全方位对接大湾区旅游市场和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最具含金量的城市品牌。不为拿牌而拿牌,创建“成色”在民生。
曾经,肇庆是交通拥堵指数较高的城市。随着新园南路按期通车,肇庆如约履行3年内打通城区50条“瓶颈路”的诺言;伴随着端州七路、八路完成升级、竣工通车,肇庆大桥扩建工程建成通车,肇庆从“堵城”变为交通“畅城”。
此外,肇庆打造公园城市,塑造“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让中心城区市民不出300米就可畅享休闲绿地或公园;肇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守护城市底色,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肉菜市场、校园周边、城市公园环境改善等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也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一一得到治理和提升。城市功能设施逐渐完备,环境秩序一直在优化,服务水准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日益便利。
创文成功是对过去举全市之力奋斗的肯定,更是肇庆厚积薄发的新起点,促使肇庆在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上下功夫。
过去几年,肇庆从创新常态化管理机制入手,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不仅建立市四套班子成员挂点镇(街)、市直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社区“”挂点制度,还组建“邻里先锋”工作队,开展“万名党员进社区、精准创文当先锋”活动。
当前,肇庆已建立“1+1”统筹协调机制,完善“3个1”督导考评机制,提升“5+1”实地点位管理机制,打通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关节点。各区各部门坚持“面子”“里子”同建,推进精细化管理,推行点位长和点位标准公示制,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作用,实现“发现问题”“交办问题”“处理问题”高效处理。
肇庆坚持“市整体统筹+县基层试点”,目前已开展星湖社区、出头社区、高要乐城、德庆官圩、鼎湖桂城等10个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试点建设,并成功入选第1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