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dá),出息朤朤(lǎng),日子(yè),作业燚燚(yì)……”这个新年,上述吉利话串烧成了拜年高频词汇。不过尽管网来网去发得热烈,要问谁能流通读写,绝大多数人都得摇头,有人自嘲:“没点文明都接纳不到祝愿了。”
据悉,“龘”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朤”古同“朗”,本意为亮堂。以此类推,很多人就都懂了——“”寓意为 “年年有余”,“燚燚”很可能是祝愿“红红火火”。它们由叠字组合拼接而成,好像能表达多倍的祝愿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人们出于别致藉此来往问好,将春节气氛烘托得分外喜兴热络,这些生僻字也因而“火出了圈”。
以“龘”字为代表的多个生僻字走红,多少有些意外。在我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看来,三个龍的“龘”是从两个龍的“龖”开展而来,“在龙年到来之际,用古字‘龘’来表现咱们对未来的夸姣等待,期望新的一年开展得更好、更快,生龙活虎、精神抖擞,这是可以了解的心境。”换句话说,仅仅恰逢甲辰龙年,“龘”符合了我国人对“龙”的浪漫幻想,所以被媒体“打捞”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收入“龘”字。据统计,《新华字典》第十二版收标准汉字9480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标准汉字11166个。这两部工具书收字有三原则:一是履行国家汉字标准标准——《汉字表》,二是具有必定通行度和覆按性的汉字,三是少收“生僻字”“罕用字”。“龘”字没被上述工具书收入,阐明其极为“罕用”。
据黄德宽介绍,事实上,作为一个生僻字,“龘”在文字史上基本上没有实践运用过。现在,人们从汗牛充栋的典籍把“龘”字“打捞”出来,明显与国家推动文明自傲建造、社会注重文创开发严密相关。这也是近年不断有生僻字被“打捞”的布景要素。
材料显现,我国收入汉字最多的字典是1994年出书的《中华字海》,有87019个汉字(其间重复字320个)。统计数字标明,3500多个常用汉字已可掩盖现代出书物用字的99.48%。理论上说,《新华字典》所收汉字彻底可满意我们日常沟通、记载运用。而《中华字海》所收汉字绝大多数属生僻字,实践运用概率极低,更多的是文献研讨价值。
生僻字蕴含着丰厚前史信息,是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归于中华文明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起,生僻字存在清楚明了缺点,早已失掉被“激活”价值,进入“故纸堆”才是合理“归宿”。因而,在国家推行汉字运用标准和遍及作业六十多年而且获得全局性、前史性成果的今日,除特别景象和文创需求外,故意“打捞”生僻字实践无甚含义,反而有尴尬受众、做作深邃之嫌,仍是恰到好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