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在深圳举行,出席高层论坛的有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副会长,各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收藏家协会会长、副会长,美国中华艺术收藏家协会会长、韩国收藏家协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了论坛。王罡在高层论坛上发表的林散之主题演讲,引起强烈反响。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王罡在第十七届全国收藏文化高层论坛上作林散之主题演讲。
随后,在车上、饭前,以及通过座谈、微信等不同形式,王罡与16位会长谈论草圣林散之。
王 罡:林散之的草书,简称“林体”。“林体”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主要说的是林散之的用笔。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效果。二是璀灿华滋。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枯墨等。三是偏正相依。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指林散之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另一层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四是飘逸天成。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
夏德亚:王会长,你的林散之主题演讲很精彩。从你的演讲中能够准确的看出,你对林散之研究很深。我想给你提一个问题 ,有的人说,林散之如果没有遇到启功,可能会孤独终老。你对此怎么看?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林散之成名的经过?
王 罡:好的。事情还得从1966年5月说起,日本当时开始流传一种言论:中国传统书法的中心已不在中国,转移到了日本。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决定出版中国当代书法特辑,向日本展示中国书法的真实水平。在征集作品中,启功见到林散之草书脱帽三鞠躬,赵朴初称赞林散之诗书画三绝,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1973年1月,《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刊出中国当代书法特辑,林散之的草书《词 清平乐 会昌》排在第一。从此,林散之名扬日本。1984年5月,日本大书法家青山杉雨见到林散之,恭恭敬敬地行了90度大鞠躬礼,接着以后学的身份题写“草圣遗法在此翁” 。从此“当代草圣”的美誉传遍海内外。应该说,启功确实是慧眼识珠,对林散之的成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王 罡:有一些。我收藏有关林散之的书画、诗稿、笔谈、信札、画册、报刊、图片、录音、视频,以及各种文献等近1000件。发表研究林散之的各类文章100多篇,编著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历时4年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中国书画报》正在连载我写的《草圣林散之轶事》。2014年11月,我出席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与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地区,50多位顶级收藏家探讨收藏林散之草书。采写的长文《王罡与世界华人收藏家谈林散》,在《中国网》发表后,相继被100多家官网转发,之后被译成英文在美国、英国、新加坡传播。2015年4月,我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的拍摄。
许若军:你们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南京博物院老院长徐湖平也参加了。我们请他做鉴宝大会的专家。
王 罡:我看到了你们发布的消息。山西是文物大省,“地下是陕西,地上是山西”,这话一点也不假。听说许会长还认识我们南京的萧平先生?
王 罡:林散之的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说,大概有10000多张。我认为,林散之的草书在20000张以上。这是根据林散之亲属、学生、藏家提供的数字,结合画廊、拍卖公司老板的意见,参照林散之同时代书法家的存世量,综合估算出来的。无论是10000多张,还是20000张以上,都是一个概数,仅作参考。具体是多少,没有人去统计,也无法精确统计。
王 罡:这一个数字与现在的书法家相比是很少的,根本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器晚成。林散之在60岁前,草书写的不多,用他自己的线岁才出名,当时生活条件很差,没有收藏意识,很少有人收藏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二是纸张匮乏。那个时期,南京市民过春节供应的标准是:大前门香烟每户5包,洋河酒每户1瓶。购买宣纸也是如此,像林散之这么有名的书法家,只有写条子才能到十竹斋这样的老店买到宣纸,一次也只能买几张。林散之就是有时间写字,有时也没有宣纸。三是双耳失聪。林散之3岁得中耳炎,听觉不好。先是左耳听不到声音,后来右耳又听不到,只能用笔在纸上写字与人进行交流,占用了大量时间。他常在书法中落款聋叟,意思是自己是一个耳聋的老头。
魏三钢:是一个老红军送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林散之到北京给他写的。老红军看不懂,嫌字太了草,就送给我了。那时,我才20多岁。
王 罡:林散之到北京去过4次,先后给启功、赵朴初、陈英将军写过字。1975年5月,林散之去北京,李真将军邀请林散之到家里作客,林散之写字时,启功先生在一旁观看,他说:“林老写字真如大鹏展翅!”如果确实是林散之给老红军写的,那幅作品一定是精品。
王 罡:因为那时候林散之草书艺术水平处于最高峰,还有在北京给老红军这么高级别的人写字,林散之一定是很重视的。有时间能不能发给我看看?
蔡中寅:林散之的书法、绘画我都有收藏。这里有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段文字,你看看。
王 罡:好。文字是:历史价值。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见证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两国书法友好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中国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从历史史料的角度对这幅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他写道:林散之草书赠日本书法访华团诗作四章卷创作于1975年3月,除了赠给日本一卷以外,国内只有3卷:一卷创作于3月12日,以后又补款赠给他的学生冯仲华。第二卷于1976年5月补记后送给了季汉章。这一卷创作于1975年3月15日,是林散之先生自存之稿。苍遒生动,一气呵成;诗书相映,堪称双绝!
王 罡:后来,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又发现了一个子退版,这样就有四个版本:筱之版、仲华版、汉章版和子退版。我收藏的是筱之版。
蔡中寅:筱之版是林散之自己收藏的,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个。60多位专家名家鉴定,堪称“林散之第一草书”、国宝。
王济红:听了你的林散之主题演讲,我想起了一件事,就是两个月前在济南,有一个人拿了一幅林散之的字,问我要不要?说实话真有点想买,因为我特别喜林散之的草书。我看了那字,写得很流畅,谈到价格只有几万元,我认为是高仿,真的林散之草书不可能是这个价,后来就没有买。
王 罡:对,造假的手段很多,有一种很先进的机器对着作品直接扫描,扫出来的与真迹一模一样。
王 罡:造假,尽管手法高明,但是再好的高仿与真迹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有的是形像神不像,有的是有形有神,但没有气息。
王 苗:林散之的名气很大,是草圣。但是目前的价位还是不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 罡:是的,价位不高。中国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书法家有7位,被称为“百年巨匠”,按年龄排序,他们是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舒同、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就书法艺术成就来说,特别是草书,林散之首屈一指。可是,林散之草书作品的价格与启功、赵朴初相比,明显偏低。一个原因是林散之的地位没有他们高。启功是皇族,雍正皇帝第七代孙、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光环很大。赵朴初是中国佛教界的领袖,社会地位极高。而林散之是草根,只当过一段时间的副县长。另一个原因是堂口没有他们好。启功、赵朴初在首都北京,接触的人多,机会也比较多。林散之在南京,根本不好与他们相比。
王 苗:艺术水准终究是要通过价格来体现的。再过几年,也许更长一段时间,林散之草书的价格会不会超过他们?
王 罡:超过,这是肯定的。随着时空的远去,随着时下人们对林散之草书的认识不断升华,林散之草书的价位一定会超过启功、赵朴初。
王 罡:如果与10年前相比,是晚了一些。以前林散之草书只有几千元一平方尺,现在是几万元一平方尺。如果与当今高悬不下的房价相比,是不晚。用买房子的资金投资林散之草书,过5-8年再看,两者的投资回报率谁高谁低,是能预见的,那就是林散之草书价格上升的幅度将会遥遥领先。如果与未来相比,那是绝对不晚。林散之是草圣,林散之的草书是纸黄金。用时间守望价值,林散之的草书10年后不会下跌,50年后还会升值,100年后增值更多。林散之的草书值得永久收藏!早收早受益,迟收迟受益,不收不受益!
付建洲:林散之是草书大家,笔底墨端含深韵,字里行间见精神。笔如风云气如虹,积健为雄见此翁。真是好书悟后三更暖,良友来时四座春。
付建洲:谢谢!河南也是收藏大省。你认为,收藏林散之草书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王 罡:收藏林散之草书不要光看市场一时的流行,要坚持三原则:真、精、稀。真、精、稀,是永远不变的收藏真理。
所谓“真”,就是购买的林散之草书必须是真品、真迹。这既是收藏名人字画的第一要素,也是收藏林散之草书的价值之所在。谁都知道,现在市场上高仿的林散之草书很多,一二百元就能买到一幅。如果用大价钱买回来的是赝品,不但失去了赢利的机会,有可能连本钱也得赔进去。因此,收藏与投资林散之的草书作品必须是货真价实。只要是真的,进价贵一点没关系,以后很快会涨上去。真的林散之草书,不愁卖不出去。这次卖不出去,下次更贵。假的,永远是假的,不会增值。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林散之草书中的精品,有实力的收藏家常把“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作为收藏的理念。201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中,写有赏析文章的40幅作品都是林散之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比如,庄希祖收藏的册页《自作诗三首》、朱韬宇收藏的《孟浩然 春晓》、纵横收藏的《李贺 南园》、黄峰野收藏的《词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陈艾中收藏的《李贺诗 南园一首》等,这些精品升值潜力不可限量。
所谓“稀”,就是要购买那些存世量极少的稀缺之货。“物以稀为贵”,收藏与投资林散之的草书也是如此。林散之纪念馆收藏的《字为心画》、桑作楷收藏的《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宋玉麟收藏的《词 浪淘沙 北戴河》等,这些都是林散之草书中的极品。这些极品的本身凝聚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与市场价值,它的信息量远高于一般作品。一幅极品的价格往往能顶上十件一般化的作品,甚至更多。收藏家每藏入一幅,市面上就减少一幅。如此稀有瑰宝,值得永久收藏。
林华东:我是浙江省林氏家族研究会的秘书长。姓林的都是商朝比干的后裔。你对林散之这方面有没有研究呢?
林华东:比干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商纣王的叔叔。比干20岁就以太师的身份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官至丞相。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最后被纣王剖心致死。当时,比干的夫人身怀六甲,带着侍女逃难,在树林掩映的石洞里,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坚。周武王伐纣得胜,比干的夫人携子坚拜见周武王。因为坚是在树林里出世的,周武王以“林”赐姓,拜为大夫, 林坚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南,古代地处黄河以西,称为“西河”。
王 罡:林昌庚写的《林散之》记载:我们的曾祖父居住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百姓塘七棵松,世代以捕鱼为生。到了我们的祖父这一代,为了寻求鱼类资源,方便市场销售,在清朝同治年间,举家搬到了江苏省江浦县的蒲圩,就是现在的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林蒲社区江坂组。
王 罡:从有关联的资料上看,是从福建莆田到安徽的。为什么呢?林散之在1986年为林氏发源地莆田写过字,曾经说到这件事。
林华东:林氏发源地是河南,不是福建莆田。河南是哪个分支迁徙到福建的?又什么时间到安徽的?我建议,你把林散之的这一段补上,这对研究草圣林散之是必须的。若需要,我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
林华东:应该的。我们林氏家族能出林散之这么一个大书法家,我感到十分荣幸和骄傲。
周 野:我和你接触3次,一次在上海签署中国收藏宣言,去年在河南出席高层论坛,今年在深圳。我看,你这个人很有特点。
王 罡:我这个人很简单。一生就穿两套衣服:一套是军装,一套是西装;一生就干两件事:一件事是当兵扛枪,一件事是收藏研究林散之草书。我做人的宗旨是:知敬畏,懂感恩,有担当。
周 野:你穿军装,我理解,因为你是军人。你怎么穿西装呢?收藏研究林散之,应该穿中装才匹配啊?
王 罡:西装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服装,国家总统、主席在正规场合都穿西装。林散之是书法大家,林散之的草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我要穿西装。
王 罡: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你写的书《古国寻踪》我看过。从“问史”、“访城”、“走河”三个版块展开,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可读性、趣味性、存史性。
张立柱:这是一本河北历史地理通俗读物,意在让人们别忘记河北的古老历史、古老文化。
张立柱:肯定有,但是人数不多。我在微信上看到你的铜像雕得很好,很像、很细,是什么人雕塑的?还有卡通画也特别像,特点十分鲜明。
王 罡:是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著名雕塑家尹悟铭雕的。尹悟铭从小崇拜军人,仰慕草圣林散之,他看到我收藏的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堪称国宝,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就无偿为我雕塑了半身铜像,中国雕塑家吴为山的评价是“形神兼备”。尹悟铭先后创作过国画大家亚明的雕像,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的雕像,还为中国人民“临汾旅”创作过大型组雕《临汾攻坚》。
王 罡:是台湾著名画家张家玮创作的。张家玮先生先后创作过《爵士乐先驱路易阿姆斯壮》、《美国篮球明星林书豪》、《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等。我这幅卡通画,他先后改了3次。
张立柱:这种卡通画与大陆的卡通画家风格不同,像油画一样,又比油画细腻,色彩鲜明,十分逼真。
林 敏:我虽然是新疆收藏家协会的会长,但是我老家在江苏淮安,对林散之还是有些了解的。林散之是江苏南京浦口人,祖籍在安徽和县,当过副县长、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林散之“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被称为“草圣”。新疆这边维族人比较多,他们大多不懂汉语,我谈到书画作品的收藏与鉴赏时,都会说到林散之的草书艺术,不少人不大理解。后来,我说,林散之的草书就等于和田玉中的籽料。这样一讲,那些维族人都听懂了。
林 敏:我们两个人可以合作。有关和田玉的事,你可以问我,有关林散之书法方面的真假,我请你提供帮助。有关推广、收藏的事, 我们再研究。
王 罡:好。很好。一个是和田玉籽料,一个是林散之草书,两个都是顶级的,这叫强强联合。来,我们合个影。
王 罡:我送你一幅草书作品。这幅作品是林散之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谢佩新写的,有林散之的笔意,内容是林散之论书法,送给你作个纪念。
王 罡: 一开始不支持,认为我是为了赚钱,后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就由反对转为支持。2017年4月20日,90高龄的林散之长子、著名书画家林筱之专门为我起了一个名字:叫“金陵散王”,并挥毫作证。接着,林筱之解释说:“金陵散王,这是啥意思呢?金陵指南京,散是指我父亲林散之。王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你姓王,第二个是你收藏我父亲的草书,研究我父亲,还没有人超过你!”前不久,林散之女婿、中国著名书画家、96岁的李秋水为我题词:“功德无量”。意思是,我收藏研究林散之,为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这里,我特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人是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先生。宋主席对我如何收藏林散之作品、怎样研究林散之、选择什么切入点等多方面,支持很大,还推荐我参加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能这么说,宋主席是我收藏研究林散之的重要推手。另一个人是林散之学生、南京市书协原副主席庄希祖教授。庄教授把自己珍藏30多年的2张林散之笔谈送给我,还提供采访线索,帮我修改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庄教授先后提供了20多张他自己的书法作品,让我送给有关人士,来保证了采访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王 罡:拍摄《追忆草圣林散之》资料片。因为林散之已逝世整整30年了,林散之的学生、与林散之有过交往的人,不少已不在人间。现在健在的,最大的有96岁,最小的也有70多岁,一共有40多人,已拍了20多人。如林散之长子、著名书画家林筱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常国武,著名诗人、书法家俞律,还有林散之的学生李秋水、迟明、萧平、王冬龄、庄希祖等。
吴利勋:你要抓紧,这是一个抢救性的工程。如果不及时抢救,再过十年二十年,这些人都走了。想做也做不出来。视频和文字不一样,文字可以改,视频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视频最真实、最可靠。拍纪录片很费钱的,看来你在研究林散之方面投入很大。
王 罡:2016年4月,我购买了一台4K的摄像机,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还没有用上这款机器。容量特别大,拍一个小时要50多个GB,后期制作很困难。但是片子很清晰,质量很高。另外,我还请中央电视台和南京十八频道的摄像师帮助拍摄。
王 罡:是的。我有3个助理,3个摄像师、2个摄影师。他们都是专业的。我现在其他事不干,专门收藏研究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草圣。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工诗书画,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浦口。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线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